close

18009333_1118443661593388_815693971_n.jpg

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閱讀有關心理、抑或靈性方面的書籍,很喜歡看看別人是怎麼了解人類面對世界的心態,或是別人有沒有發現某些我不曾注意到的自己,也就是所謂self-help類的書籍。

 

作者傑夫.福斯特曾在劍橋讀天體物理學,是近年來在英國、歐洲竄起的心靈導師(作家),也曾經登上百大世界百大最具精神影響力人物排行榜,排名第51。

雖然我覺得這些都不重要啦,重要的是你是否可以從他的作品中,找到與自己的共鳴,以及這些共鳴帶給你那些改變。

我認為《不再試著修補生命》的核心價值就是「接納」,然而接納這件事情,我想早就已經被討論到要爛掉了(聳肩)。這本書之所以吸引我,是因為他用了「追求完整」這角度去詮釋,讓我非常有共鳴。

 

每一個人都在追求未來的完整,我們總是想著「要如何到達那裏」,我們總是認為「我想要甚麼,所以我現在必須做甚麼,因為得到了以後,我就會完整了」。然而,事實上是,生命其實就在這裡,就在當下。

 

作者用了很多的故事、很多的比喻。

其中我最喜歡的比喻,就是「回到家」的這件事。

 

「我們急需離家,尋找可以使我們完整的東西,不管那是甚麼,但我們也同樣急切的想要返家,當耗盡心力的一天過去,我們只想要回家,回到爸媽或是心愛的人身邊,回家睡覺。」(p43)

 

「在人類歷史中,對於回家的意象展現在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,如藝術、音樂、科學、數學、文學、靈性、以及對愛情的追求上。對家的渴望是人類心靈最深處的追求。」(p43)

 

不管達到人生甚麼階段,不管去了多少國家遊玩,我們最後都還是渴望回家,不是嗎?這讓我想到在大阪看夜景的時候,突然有一種很想回家的衝動。

 

作者邀請我們看清楚自己對於生命最深層的動機是甚麼,我們的每一個念頭、每一個行為,其背後的意義都是在追求自己想像的完整,而那個完整往往都是存在於未來。然而事實上是,「我們不可能更接近生命,也不可能更遠離生命,活著的感覺不會更多,也不會更少」(p159,超愛這句~覺得他用很簡單的字句,把抽象的概念講得很貼近)。

仔細想想,自己過去對於一切事物所付出的努力,都是構築在對於自己未來完整的想像。

 

我們需要有一個戀人,因為有了他我們才會完整,一旦我相信「有人可以讓我變得完整」,我便開始想守住某個人,因為沒有他,我就會變得不完整。作者提到,大部分關係的衝突,都可以歸類到解釋這種所有權的幻象。事實上是,只有自己才能讓自己變得完整,因為所有當下的每一個都是最接近生命的完整,你的完整不存在於過去或未來,完整只存在於每一個當下。

 

 

「人都在追求完整」這件事,是以前我沒有思考過的,想了想,發現幾乎所有想法和行為都可以用這個觀點解釋。

 

這本書我確定自己會一直留在身邊看(有些書讀過一遍為了不占空間就賣掉了哈哈哈),自從看了這本書之後,對於生命周遭所發生的事情,也慢慢開始嘗試用新的觀點理解,覺得是很新鮮的體驗,而且有種短時間內感受到自己思考方式變化的感覺,深刻體會到,如果常常提醒自己不要抱持著追求完整的迷思,生活形而上的速度會變得更加慢,而充實。

 

 

像是這種提倡「當下」的論點,我覺得跟讀者怎麼去解讀他很有關係。作者之所以邀請讀者去接納當下,並不是要我們不看向未來,只貪圖一時之樂。我想他最主要,是要改變我們常常想要控制生命的那種急躁感,對於總是覺得自己在追逐甚麼,而感到很疲倦的人們,如果能用這種態度看待生命,會覺得生命意外地簡單而踏實。

 

當然self-help書籍,不是看了一本就可以被救贖;也不是了解的這位作者的理念之後,人生問題就都可以迎刃而解。

不然人生怎麼會那麼難,你說是吧?

只能不斷的吸收,不斷的消化思考囉!

我覺得最厲害的是多看看這類書籍,最後把概念整理出屬於自己的專屬價值~~
不要只一昧看暢銷排行榜灌輸的主流知識阿~~~(我絕對沒有在說《被討厭的勇氣》,雖然不錯看XDDD)

 

這本書,我會特別推薦給覺得生活忙碌,把自己逼得特別緊,而每天都好像在追逐著甚麼東西,卻常常覺得一直沒有終點、時常感覺空虛的人。

 

這本書告訴你沒有一個「你完整了」的終點,因為真正存在你所追求的真實和完整,只在發生的當下。

 

 

 

本書資訊:

《不再試著修補生命》

作者:Jeff Foster (傑夫‧福斯特)

譯者:程敏淑

出版:木馬文化(二版 2017/1)

定價:新台幣280元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讀後感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<鏡さん> 的頭像
    <鏡さん>

    行走注意

    <鏡さん>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