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一、名詞解釋

  1. Ageism  年齡主義
  2. 是學者Butler在1969年提出來的名詞。指的是根據一個人的年齡而對其產生歧視、誤解、過度概化同質性等。一開始是用來形容社會對於老年人的忽略和歧視,屬於一種被社會建構的現象。不論是在制度上或認知上都存在著這樣的表現,例如:工作招募排斥長者,限制長者到一到年紀要退休,或是社會上普遍認為老了就是 記憶退化、學習力變差、不懂現代科技使用、健康狀況下降等等。諸如此類的現象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廣告、電視媒體或生活中發現。

 

  1. Client-self determination  案主自決

案主自決是社會工作中一項重要的守則,也可以說是貫穿社會工作服務過程中的核心。案主自決並不是社工給予案主絕對的自由和自主權,而是基於尊重以及相信案主的自尊,而在確保其對於資訊的完備和狀況了解之下,使案主有能力去作決定後,給予其選擇或決定的空間。

「案主自決」的強調約起源於1930年代(尤其在當紅的個案工作中),漢彌爾頓在1937年認為,案主自己有權利做成自己的決定,也是一種相信自住的延伸。而樓斯門在1989年則將其概念作轉化,認為「案主自決」,是「在社工介入的處遇中,讓案主適度參與的過程」。例如,一個失智症的患者與認知良好的單親媽媽,其可參與能力和參與決策程度必然會有所不同,如果功能良好,社工即可讓案主多加參與。案主自決不但可以減輕社工的壓力,也可以讓案主經歷並且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去改變的,同時在陪伴的過程中也不至於造成喧賓奪主。然而,這其中的拿捏便是社會工作中藝術性的存在。社工不能將案主自決視為一種藉口,視結果全部因為案主自己決定所以責任都是案主自己的,若認為一切都能用案主自決來決定,一開始案主便不需要來尋求社工幫忙,也濫用了案主自決真正的價值。

 

  1. Empathy   同理心

同理心是社會工作服務過程中(例如會談),常被使用到的一種技巧,同理心可以建立與案主之間的關係,也可以說是最初會用到的技巧。同理心與同情心不同的是,社工盡可能發自內心的去理解並且同理案主所遭遇的創況、所在的處境以及用正確的詞語回應自己的看法給案主。與後者不同的是,同理心不是一昧的同情,社工理解之後,不會與案主一同陷入情緒的漩渦,而是依其專業表達出適當的回應,並以自己的言語整理釐清現狀,既能讓案主覺得自己被尊重的聆聽,又能得到理性的收穫。

同理心也可以分為低層次和高層次。低層次的同理心,是社工依照案主本身的脈絡去理解事務,協助當事人釐清自己的困境,例如傾聽對方的感受、告訴他你如何體會到他的感覺。高層次的同理心,則是在社工聆聽之中,不但能理解案主的脈絡與主觀世界,還能聽出案主藏在話語背後的情緒或是困難,在理解問題上,能跳脫出案主本身的思考模式,進而去意識到連案主都很難察覺到的內心意義。要做到高層次的同理需要大量累積經驗以及超群的技巧,尤其在與案主短時間的互動,要達成內更是困難。

 

  1. Empowerment 充權

充權在台灣又翻作賦權、或是培力。「充權」指的是案主因為權能障礙,而導致其缺權,進而無法自己掌握生活,喪失社會能力。

充權是一個繁複又細緻的概念,不是一蹴即成的發展,而是經過長時間的演變。早在1890,慈善組織會社的產生當時,在社工訓練手冊之中,所提到的「少用憐憫同情,教導案主社會角色的各種技巧」,都可以算是充權概念的運用。一直到了1976年,Barbara Solomon女士在著作中,才正式提到「empowerment」一詞,來表示黑人在社會中長期遭受負向的評價,而產生無力感。

充權的「權」,意思是案主可以掌握自己生活發展的各種有利動力,是一種能力。權能的相反即為消權,而案主之所以經歷消權,主要是因為個人、人際、環境三個層面上出了問題。例如,對自己有不理性的負向評價、與人際互動總是失敗、或是環境中出現迫害,導致其每次採取的改變行動總是失敗等等。

「充權」所要表達的,不是社工一昧的教導案主,而是引發其自身力量,像是充氣球一般把案主的權能「充」起來。運用充權觀點的社會工作者,是一個「解放者」(liberator),而不是「施恩者」(benefactor)。後者施恩者的角色以醫療觀點出發,社工視案主為有問題、需要治療的個體,社工需要幫助其步入正軌;然而,充權社工所扮演的解放者,認為案主本身仍具有復原力,只是因為個人、人際、環境間產生的權能障礙(例如:經濟不穩定、人際關係經驗不好、所在的結構不友善),而導致其無法發揮權能。

因此,充權的社工可以看到直接與間接(環境)的權能障礙。他與案主建立一種平權的關係,社工人員應該要盡量避免採取權威式的指導角色以及曼弄專業知識,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是促進資源,另外,也強調建立案主的自我力量,在介入過程中盡量的開放案主參與。

充權其實沒有一個鐘點,他是一個過程。案主由與社工合作的這段日子,學習到各種技巧以及獲得資源,並且在參與討論與決策的過程中感覺到自己的權能。

 

  1. Strength perspective優勢觀點

優勢觀點是一種社工與案主互動的觀點,其反對醫療模式,基本上其產生之始即是因為過去的社工觀看案主的角度,太多從案主的不足、案主的缺損出發(因為你輟學、因為你父母入獄…)。優勢觀點的社會工作者,相信在多樣化的社會結構下,人人都有合作、學習、改變的能力和優勢,這是人類共同具有的潛能的共通性。

優勢觀點的社工肯定、且促進案主的能力,相信每個人都有復原的能力(resilience)在介入的過程中也聚焦於案主的優勢而非缺陷,也會使用充權的觀點。然而,優勢觀點的社會工作也被提醒,社工不應該落入一昧的樂觀態度或是虛偽的正向思考,而成為盲目的樂天派。並且,有時候案主的問題很複雜,優勢觀點太過於抽象,或是其實有能力也不代表就能改變事實。如果社工一廂情願強調案主的自我治療(self-healing),但是其所存在的社會結構還是充滿壓迫以及歧視,那不管案主有再多的復原力或優勢,也很難逃脫出無法改變的命運。

 

  1. 無障礙環境

理想的無障礙環境表示一個可以讓人易於接近、通行無阻的環境。在有形的需求面上,例如輔具、坡道、電子器材等等,運用在器材設備上的幫助來達到一個無障礙的環境。在無形上面,指的是社會對於身心障礙者接納以及關懷同理的心理狀態。

  1. 性別主流化

性別主流化的概念於1997年被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確定:性別觀點的主流化,是要評估各種立法、政策或計劃等計畫行動對婦女和男性的各種影響。所有政府的政策與計畫要具有性別觀點,並在作成決策之前,對於該政策對於女性和男性的影響分別進行分析研究。性別主流化的最終目標,是要達成性別的平等。

  1. 網路霸凌(cyber-bully)

是指一種在網路上發生的霸凌事件,屬於電腦犯罪的一種,是網路世代的新興產物。網路霸凌與其他不同類型霸凌的最大差異在於,網路屬於一個匿名的空間,僅靠一個使用者的名稱便可以通行傳播至整個網路世界。其手段可能是利用網路言語攻擊,以洗版、留言等方式公開侮辱,也可能牽扯到人際關係方面的排擠,對於網路越來越普及並且被懬泛運用的世代中,網路霸凌發生率有逐漸升高的趨勢。

9.鏡中自我(looking glass self)

是由顧里所提出的概念。指的是人的自我意識是藉由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,想像他人給予自己的評價而獲得的。自己觀看自己就如同「想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」的鏡象一般。與他人的交往中,人們先想像自己在他人眼裡形象為何(呈現),以及想像他人對於這個呈現的評價是甚麼(想像的判斷),最後最後根據這個評價而形成自我感(主觀的解釋),因此,顧里認為人的性格是社會化而來的產物。

10. 流動家庭(floating family)

是後現代觀點下的產物。對現代家庭特性的分析中,有所謂「飽和的家庭」(saturated family)和「流動的家庭」(floating family)等概念被提出。現代家庭生活中,人們根本無法凝聚家庭目標共識,流動家庭處在不穩定的狀況與關係中,並沒有所謂客觀的「好的家庭」。

 

應該看得出來我對自己比較有興趣或是學習過的名詞,容易寫得特別起勁XDDD

以上10題就是純分享。

其實在寫得過程中真的有很多感嘆(?其中之一當然是因為所學都忘光光,因為寫這幾分考題的關係,才會回頭發現以前學的概論或是理論真的是有他學習的價值,真心不唬爛。
但是想當年一年級的時候,真的會懷疑自己到底在讀甚麼......,這就是所謂成長的過程吧WWW(說甚麼

另外申明一下著作權屬於金笛出版社的好了,因為當初跟他們簽約時有說一旦答案我寫出來之後版權是他們的~~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<鏡さん>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